
到了英國,台灣學生應該都會到中國商店添購一些來自家鄉的熟悉味道,中國商店在大城市一定都有,像倫敦的China Town甚至還有好幾間,但小一點的市鎮就不一定有了,相較之下,印度商店還比較多。
我們的小鎮在離市中心不遠的距離剛好有一家,我們三不五時也會去逛逛,這家中國商店雖然招牌寫中文,可是裡面經營的人都不會講中文,聽說老闆是越南人,待客還蠻親切,每每要找什麼東西都會樂意提供協助,最重要的是,老闆還會給來自台灣的學生95折。店內販賣的商品其實比較像是東亞食品,除了來自大陸的商品佔大宗外,還有一小區的日本食品,跟一堆泰國食品。來自台灣的東西,大概只有味王出口的咖哩即時包跟牛頭牌沙茶醬,而因為看了太多壹周刊有關對岸黑心食品的報導,我們很怕死的只敢買香港或日本出品的。
調味料區(有牛頭牌沙茶醬,還有一堆李錦記,有時候會有台灣米酒)
日本商品區
其實我烹調要用到的食材在一般超市都大致買得到,加上學校的福利社裡也有專賣中國商品的櫃位,所以對我而言,並不太需要到中國商店,有些同學會到中國商店特別搬一大包日本米,日本米是有比超市賣的米更黏更軟,但是因為粉貴,加上Safeway的米品質也還可以接受(多加一點水煮就比較軟啦),我們就不敢太挑剔。會想到去中國商店,通常只是想逛逛,順便看看有寫中文的商品解解鄉愁。
泡麵區
我們到中國商店買的東西很固定,最常買的是饅頭和日本泡麵,饅頭通常很貴,一顆小饅頭約合台幣十幾塊,但人在異鄉又想吃,也只能買下去,泡麵就沒有特別貴,價格跟我之前在台北新光三越買的價格差不多,可能因為都是進口的,只是進口到台灣跟進口到英國的差別,泡麵的種類其實蠻多的,臺灣人可能比較認識的是康師傅或出前一丁,可惜都沒有香濃有味道的統一肉燥麵。要注意的是,購買中國商店的商品時,要記得檢查有效日期,我們就好幾次看到架上的泡麵已經過期,而就算沒過期,通常也都只剩個兩三個月就要到期了。
也有生鮮蔬果
和許多的冷凍海鮮
唯一可見的中文報紙~星島日報
老闆生意做太好,在對面要新開一家賣海鮮的